端午節的由來有數種傳說
一是源自紀念中國古代投水自殺的楚國詩人屈原,
用竹葉包紮米飯為粽子投入水中祭拜他而來;
一是為紀念中國東漢時代的孝女曹娥,因他父親溺江而亡,
曹娥沿江號哭尋覓父屍達十七日而不得,遂投江自殺,
五天之後適為五月五日,父女相擁的屍體浮出水面,
民眾感念其孝行而祭之;
一為中國春秋時代的吳國名臣伍子胥幫助吳國攻打越國大勝,
他主戰以滅越國,吳王不聽反命他自殺,
屍體在五月五日被投入江中,後人乃在這天紀念伍子胥。
這些傳說還是以屈原的故事流傳比較廣,
台北市士林區的洲美里就有一座屈原宮主祀屈原,
端午節前後前往祭拜的信徒相當多。
端午節的民俗活動
在端午節吃粽子、喝雄黃酒、賽龍舟、在家門前懸鐘馗像、
掛艾蒿和艾草(艾葉菖蒲)、游百病、佩香囊、備牲醴。
家人給孩子手腕纏繞五彩絲線,
傳說可以續命,祈盼長命多福。
台灣的端午節習俗地區差異
在節日食俗方面,台灣俗傳端午吃桃、
茄子及菜豆,可以健康、長壽。
俗話說:「食茄吃到會搖,吃豆吃到老老」。
台式的粽子製法分為南北兩種。
北部作法是米漏泡於水中,瀝乾後用油炒香,
並君入五香粉、胡椒粉、醬油等調味料。
將米蒸熟後再用竹葉包裹填餡,再一次使人味。
也有人宜接用油將米粒炒至半熟,包裹真餡後蒸食。
南部的作法是用純白糯米漏泡後加肉餡,
以綠竹葉包裹,水煮至熟透。
因為製作方式有別,所以南北兩地的粽子也風味各異。
北部的粽子有濃郁的五香胡椒味,
南部的肉粽則帶有淡淡的竹葉清春,
各有特色。
料的內容則有豬肉、香菇、蝦米、花生、鹹蛋黃、
紅蔥頭、栗子、蠔乾等,隨個人喜好增添。
苗栗地區的客家人過端午,也吃茄子及長豆、桃李等。
但這些食物所代表的意義則和南部人有別。
吃茄子固然是取其長之意,吃李子則象徵子孫繁衍,
有人還認為可以預防中暑。
吃長豆是為不被蛇咬(因長豆形狀像蛇)。
吃茄子則可預防蚊子咬(茄子客語叫做「吊菜」,
而「咬」,土音為「ㄉ一ㄠ」,取其諧音)。
客家人包粽子還分鹼粽及鹹粽。
鹼粽特別是用來祭祀的。
客家人過端午須準備四份牲醴,一付拜土地公,
一付拜萬善爺,一付拜附近的大廟。
而鹼粽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祭品。
鹹粽則分米粽及粄(粿)粽兩種,純粹用來解饞。
祝福大家~
端午節快樂喔!!
留言列表